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科学研究 > 纳米科技

生物技术与纳米技术的结合


转载自网上读书园地(www.readfree.net) 日期: 2007-06-21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科学家对量子点进行了广泛的研究。量子点荧光分子诞生以前,人们将一种有机荧光分子接在蛋白质抗体上,由抗体再专一性地结合在细胞内某种蛋白质大分子上,这样可以观察蛋白质分子在细胞内的位置。遗憾的是这样的荧光分子种类太少了,同时标记多种蛋白质分子,发出的荧光波长互相重叠,观察起来模糊不清,尤其细胞在活的状态下更是如此,同时荧光强度还逐渐散失。
        1998年Alivisatos  A  P  and  Chan  W  C两个研究小组首次将量子点标记到生物大分子上并用于活体细胞,开创了量子点研究的新领域(Chan  and  Nie  ,  1998)。之后,量子点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02年,Nie等人对量子点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方式进行了较全面的总结,提出了静电吸引、共价偶联和包埋等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国内外对量子点与生物大分子的相互作用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将量子点应用于生物标记(Bruchez  et  al  ,  1998)、活体示踪、标记成像等生物研究领域(Wang  et  al  ,  2002),成为纳米科技研究的新热点。目前,QDs最有前途的应用领域是在生物体系中作为荧光标记物,跟踪生物细胞的结构或活动,追踪药物在体内的活动或是研究患者体内细胞和组织的结构(徐海娥和闫翠娥,  2005)。量子点标记DNA探针可用于DNA原位杂交及基因芯片等相关研究(Alivisatos  et  al  ,  1996  ;  Mitchell  et  al  ,  1999)。Sun等人将QDs用作高通量蛋白芯片的荧光标记物,可以用QDs在一块蛋白芯片上同时进行两种抗体或抗原的检测(Sun  et  al  ,  2001)。2003年,科学家利用发光量子点编码微球进行标记,实现了对人类全基因组的检测。利用量子点追踪病毒在生物体内的活动也是研究的一个热点,这对于研究艾滋病病毒、癌细胞等在人体内的活动情况非常有用,还可以用来检测药物对病毒的作用。美国科学家把某种量子点“粘”在生物分子上,然后利用量子点的发光特性研究生物分子的活动情况。比人体细胞小得多的量子点被送进人的组织、器官内,用光线从人体外部向内进行照射,体内的纳米颗粒就会发光,这样就可以达到追踪病毒的效果。
当然这只是一方面,其它一些纳米与生物大分子的研究报道也比较多。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