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论坛 > 文章转载

新药的新尝试


转载自英国《自然医学-杂志2006年5月份》 日期: 2006-05-01 编者栏: 谢敏慧

        2004年美国花费了1000亿美金在基础科学研究与医药发展上,但真正获得批准的药物只有22个,是20年以来获得批准数量最低的一年,非常明显的,这是一个很大的、非常值得重视与正视的严重问题。

        虽然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局(FDA)在管理政策上发生了一些变化,然而,仍然有一些值得乐观的地方。

        2004FDA启动了一项关键性通道行动计划(Critical Path Initiative),意图促进相关研究,从而有助于更快更经济地解决在验证药物药效及安全性进程中的一些障碍。

        在今年3月份发布有关这项计划最新的报告中包括了加速药物开发的内容,如开发更好的疾病模型和开发替代标志物以便更迅速地衡量药物的有效性。但是这篇报告中意义最为深远且最具革命性的方面是FDA将采纳一种观念,以能通过针对适合每个病人的个性治疗方案,以使更多的药物能够得到批准上市。

        造成当前新药匮乏的原因可能有多种。但其中最大的原因看来是日益严苛的管理规范要求。而对于慢性病而言,规范要求更加苛刻,对治疗有效性的考察将持续很长的时间。在当前公众对制药公司普遍不信任的气候下,象FDA这样的管理部门已经无法承担再发生任何的不良影响风险与责任。

        然而在生物学上,因人类在遗传上存在多样化的差异,并且对药物的反应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绝对安全的药物理论上可能是无法实现的。

        个性治疗提出通过开发生物标志物来预测药物在每个病人体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从而能够克服上述的障碍。从科学的观点来看,这构思无疑极具吸引力,并且已经在过去的几年中被大力宣扬,但将设想变为现实远远不是那么简单。可以肯定的是,目前已有一些个性治疗的示例,尤其是在癌症的治疗中――例如测试患乳腺癌妇女体内雌激素受体水平,以确定她们是否可以接受三苯氧胺进行化疗。在加速个性化药物的开发过程中,FDA的领导有着很大的影响,特别是采用任何预测性试验最终都必须通过FDA 批准。

        这项关键性信道行动,计划支持生物标志物的开发用于个性治疗研究,如采用显像、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或代谢组学等技术。目前这项计划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质性的步骤。其中第一个项目将为用于确定抗凝血药华法令的正确剂量的基因标志物的开发与临床验证。在今年3月份,FDA宣布它将与五大制药公司联盟和关键性通道行动计划――一个私人资助的组织,其开办的部分目的就是为了支持这项计划,开发生物标志物用于临床前试验的安全性预测,并向FDA推荐。

        尽管个性药物的开发可能会增加投放到市场的药物数量,但它将会如何影响药物制造行业目前看来尚不明朗。药物的批准程序有可能会变得更迅速更经济,但任何一种药物所适应的病人数量将会减少。这么做会否威胁到那些市场份额上亿、重镑炸弹式药物的开发?而如果没有了这些重镑炸弹,那些制药巨头可以继续生存发展吗?而另一方面,个性药物的开发又可能会开辟新的契机,如生物标志物测试的推广等,究竟哪一种可能会更占优势?

        FDA也可以对有些安全性方面存在重要问题、但又是医疗上非常需要的药品审批过程中体现出新的灵活性。比如最近在病人的强烈呼吁之后,FDA的一个顾问团建议与两例死亡有关的新药Tysabri可以在某些限制情况下批准使用(Nat. Med. 12, 373; 2006)。

        个性治疗或某些安全性问题较大的药物如Tysabri的使用,意味着一部分权衡药物的危险性和有效性的责任将从FDA转移到了病人自己和他们的医生身上。FDA将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做到在药物的有效性和危险性之间进行充分及时的信息交流。甚至在某些药物其危险性和有效性比率非常清晰的情况下,问题也仍然会产生。例如异维A酸(Accutane),一种用于治疗毁损容颜性痤疮的处方药,FDA仍在继续设法有效地防止它在孕妇中的使用,因为它能引起流产和严重的婴儿出生缺陷。

        要采取一种更科学的途径来开发药物,这不是短期能够完成的过程,但我们支持FDA的行动,它以其对药品开发的领导和管理作用,正努力使药品的开发过程向着这个目标发展。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