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论坛 > 文章转载

如何破解纳米技术产业化难题


转载自中国《科技日报》 日期: 2008-01-11

主持人:朱芙蓉(本报记者)

嘉宾:何丹农(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李玉宝(四川大学纳米生物材料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纳米技术应用研讨会前不久在北京西郊宾馆召开,与会领导、专家就我国纳米技术应用前景、目前我国纳米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等提出了思路和看法。

  纳米技术应用前景广阔

  主持人:我们知道,纳米技术是指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和相互作用,以及利用这些特性的多学科交叉技术。纳米技术虽然历经二十几年的发展,但其成果的应用仍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阶段。那么,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

  何丹农:纳米技术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成为21世纪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它是当今世界大国争夺的战略制高点。据权威的研究报告显示,2000年纳米技术对全世界GDP的贡献为4000亿美元,日本纳米技术的国内市场规划也将达到273000亿日元(约合2450亿美元)。纳米科技的健康发展将对21世纪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国家安全以及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

  李玉宝:就与医学和健康领域相关的纳米技术研究来看,预计未来30年内,将影响产值达数千亿美元的生物医药制造业。纳米生物医用材料和医药技术的研究,既有现实的迫切需求,又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社会效益。

  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面临着众多医学问题。例如我国有6000万残疾人(其中肢残者800万),每年由于疾病、交通事故和运动创伤等造成的骨缺损和缺失患者人数超过300万,口腔有各种牙(骨)病的人数在3亿人以上,需要进行颅颌面和胸部等整形美容的人数达数千万,冠心病和心血管病患者超过2000万,肝炎病毒携带者1.2亿等等,纳米生物材料及制品研究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中将发挥重要作用。

  我国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率低

  主持人:看来纳米技术的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我国的纳米技术研究取得了一些成果,那么这些成果的转化情况如何?

  何丹农:我国目前的纳米技术成果还是以基础研究为主。纳米技术应用成果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化效果不理想,成果转化率低。如果将纳米产品的成熟程度按中试、批量生产和规模化生产划分,其分布明显呈剧烈递减态势。研究开发和规模化生产的距离较大,大约只有5%%的实验室成果最终能转化为规模化生产。

  影响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的原因

  主持人:总的来看,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率低的原因是什么?

  何丹农:我认为,转化率低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分别是:投入的科研经费不足、缺乏风险意识和市场服务意识、科研缺乏布局和规划、纳米科技成果只注重论文导致成熟度低、信息沟通缺乏导致产学研系统各自独立、科技与生产脱节、缺乏纳米专业人才、知识产权意识淡薄以及缺乏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

  主持人:纳米生物材料是与人民健康和日常生活结合最紧密的,这个领域目前的发展情况如何?

  李玉宝:总的来讲,我国纳米生物材料生产企业规模小,企业利润非常低。纳米技术属于高新技术,由于周期长,最后回报也有可能不高,所以使得企业很难长期投入。

  投资者的意图有时不在于项目,而在于筹资,总希望今年投的钱,明年就见到结果。然而按照国际惯例,一个做生物材料的企业从建立到突破需要8年时间。包括23年的初创期,完成打基础、人员配置、场地、设备、管理等工作;23年的发展期,主要是磨合、逐渐适应市场、构建企业关系的时期,人员和产品相对稳定;第5到第8年是产品成型以后的销售期;8年以后才能真正获得大赢利。但是我国企业往往坚持到第7年就坚持不下去了。要不资金缺乏、要不信心缺乏、要不就因为新企业的出现而被淘汰掉。所以,投资者的眼光制约了纳米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主持人:除了投资者缺乏战略眼光导致成果转化夭折外,刚才何教授谈到了纳米技术成果本身成熟度低的问题,纳米技术的研究者是否也要为转化率低负一定的责任?

  李玉宝:是的,因为产业化发展对纳米技术提出了高要求。非常不成熟的实验室技术远离市场需求,转化时也没有从医生和市场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这样的技术转化后,投资者几年都见不到效果,所以,研发团队的实力很重要。构建企业后,也要有长期在企业中配合的团队,并且团队在后期也要有源源不断的新技术可用于转化。也就是说,技术的竞争力也制约着产业的做大做强。

  何丹农:我国有些纳米科技成果论文的水平很高,但这些成果的产业化并不理想,这是事实。一些研究人员只注重实验室开发,没有潜心于后续的应用开发和技术支持,造成研究成果成熟度不够,难以转化。而我国大部分企业属于生产型,缺乏持续创新和应用开发的能力,只能接受非常成熟的技术。

  加快推动纳米技术转化的思路

  主持人:刚才谈到了我国纳米技术成果转化中存在着脱离市场需求、技术成熟度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纳米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是否要首先解决这些问题?怎样解决?

  何丹农:是的。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首先要发掘市场需求,据此选好研究目标。在有限的资金和设施条件下,纳米技术的发展一定要从科研源头上加以调控,科研项目选题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形成产业化为根本目标,强调市场服务意识。要发展具有竞争力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促进纳米技术与生物医药、信息、环境、能源、海洋、空间等高新技术相结合,提高纳米技术在这些产业中的含量。

  在纳米技术成果集成方面,要始终坚持把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技术和成果。由于纳米技术的跨学科性、实验和技术上的局限性、技术的成熟度不够、研究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仅靠一个工业部门或者研究机构将无法加快推动纳米技术产业化进程。所以,急需采用合理的产业化与投融资模式。国内目前众多研究机构和企业正在探索大联合的适当途径。纳米技术的多学科交叉的特性,还要求加强各领域科学人员之间的协作。

  另外,从产业链看,要充分发挥国家级研究开发平台的作用,推动各研究部门之间的交流合作,实现软硬件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有条件的地区应该建立纳米技术孵化基地。

  主持人:针对纳米技术成果转化缺乏资金,或者说缺乏长期投资的情况,应该如何解决?

  何丹农:纳米技术要与新兴行业、支撑行业及国家重大工程挂钩。这样一来可以吸引国家或地方政府等的财政拨款,二来还可以吸引企业的投资和参与。同时也会提升这些新兴行业的技术含量,增加其竞争优势。比如纳米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产学研结合的方式,组织上海城建集团、上海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纳米技术和其它技术集成解决道路隧道内的废气治理问题,这是纳米科技在城市市政工程中的重要应用,该项目已经列入国家支撑计划。

  在纳米技术产业化的政策制定上,要重视以政府政策资金为导向,建立多元投融资体系,吸引风险投资及民间投资;同时鼓励纳米科技型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融资。

  主持人:在纳米产业化政策的制定方面,除了上述吸引资金的政策外,还应该在哪些方面实现突破?

  何丹农:制定适合的纳米政策,是为了保障纳米技术的可持续发展。首先,政策制定时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第二,要建立和健全纳米技术成果产权保护制度,优先资助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成果的产业化。第三,要重视人才的培养,促进各领域研究人员之间的协作,加强国内外的技术交流。第四,要参照国际标准,制定我国纳米技术行业的产品标准,建立权威性的国家纳米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使纳米产品的生产和销售有章可循。第五,应该尽快制定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规范纳米市场,避免纳米技术及应用研究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最后,还要加强科普宣传,使大众对纳米科技有正确的科学认识,避免过分炒作和误导。

  相关链接

  纳米电缆: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所用碳还原,溶胶-凝胶化学法,并结合纳米液滴外延等技术,首次合成碳化钽纳米丝外包绝缘体二氧化硅的纳米电缆,同轴纳米电缆内芯直径为10nm

  生物芯片:美国已开发出数十种生物芯片,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如肺癌、艾滋病等芯片。我国研发出人体肿瘤诊断的基因芯片、转基因农产品检测基因芯片等。1991年,复旦大学薛京伦教授成功地完成了我国首例基因治疗,现正朝着医疗方向快速发展。

  纳米加工技术:日本开发出可在铁及硅上制作100nm沟的加工技术,可制得极小喷咀和极小孔洞等超微细零件的纳米模具。使用超微小喷咀的喷射技术既可直接划出电子电路,又可自由选择有机高分子与金属纳米分子复合化的纳米材料。

  新闻背景

  随着各国政府及企业资金的不断注入,使纳米技术研发有了新的活力,这些年来纳米技术发展迅速,不仅全球这样,我国也如此。

  据最新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共有纳米科技企业323家。纳米材料的研究主要以金属和无机非金属材料为主,目前已建立纳米材料生产线31条,生产产品集中在氧化物、碳化物、氮化物、金属微粉、合金及富勒烯材料、复合体等,生产规模都在20吨以上。其余纳米半导体硅、纳米钛酸钡、钛酸铋、钛酸镧,钛酸锌等也都具有了一定的生产能力。而且纳米材料已应用在纺织、塑料、陶瓷、涂料、橡胶等部门,主要为表面改性。并逐渐扩展到电子、精细化工、电力、环保,能源和医药等工业领域。

  目前,纳米技术的研发成功几乎每日都有报导,但距产业化还有段距离,还约需3—5年,甚至10年。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