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快讯

软骨资料(cartilage)


转载自CPO生理健康网      作者郭卜乐

  软骨由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基质及纤维构成。根据软骨组织内所含纤维成分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弹性软骨和纤维软骨三种,其中以透明软骨的分布较广,结构也较典型。
  
  一、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
  透明软骨间质内仅含少量胶原原纤维,基质较丰富,新鲜时呈半透明状。主要分布于关节软骨、肋软骨等。
  ()软骨细胞
  软骨细胞位于软骨基质内的软骨陷窝中。在陷窝的周围,有一层染色深的基质,称软骨囊。软骨细胞在软骨内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靠近软骨膜的软骨细胞较幼稚,体积较小,呈扁圆形,单个分布。当软骨生长时,细胞渐向软骨的深部移动,并具有较明显的软骨囊,细胞在囊内进行分裂,逐渐形成有28个细胞的细胞群,称为同源细胞群。
  由于软骨细胞不断产生新的软骨基质,各个细胞均分别围以软骨囊。软骨细胞核椭圆形,细胞质弱嗜碱性,生活时充满软骨陷窝内。在HE切片中,因胞质的收缩,胞体变为不规则形,使软骨囊和细胞之间出现空隙。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为胞质内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还含有一些糖原和脂滴,线粒体较少。软骨细胞主要以糖酵解的方式获得能量。
  ()基质
  透明软骨基质的化学组成主要为大分子的软骨粘蛋白,其主要成分是酸性糖胺多糖(glycosaminoglycan)。软骨粘蛋白的主干是长链的透明质酸分子,其上结合了许多蛋白质链,蛋白质链上又结合了许多硫酸软骨素和硫酸角质蛋白链,故染色呈碱性。这种羽状分支的大分子结合着大量的水,大分子之间又相互结合构成分子筛,并和胶原原纤维结合在一起形成固态的结构。软骨内无血管,但由于软骨基质内富含水分(约占软骨基质的75%),营养物质易于渗透,故软骨深层的软骨细胞仍能获得必需的营养。
  ()纤维
  透明软骨中无胶原纤维,但有许多细小的无明显横纹的胶原原纤维,纤维排列不整齐。胶原约占软骨有机成分的40%,软骨囊含胶原少而含有较多的硫酸软骨素,故嗜碱性强。含胶原多的部分嗜碱性减弱,或呈现弱嗜酸性。
  
  二、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
  纤维软骨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基质内富含胶原纤维束,呈平行或交错排列。软骨细胞较小而少,成行排列于胶原纤维束之间。HE染色切片中,纤维被染成红色,故不易见到软骨基质,仅在软骨细胞周围可见深染的软骨囊及少量淡染的嗜碱性基质。
  
  三、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
  弹性软骨分布于耳廓及会厌等处。结构类似透明软骨,仅在间质中含有大量交织成网的弹性纤维,纤维在软骨中部较密集,周边部较稀少。这种软骨具有良好的弹性。
  
  四、软骨膜(Perichondrium)
  除关节面的软骨表面以外,软骨的周围均覆有一层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即软骨膜。其外层纤维较致密,主要为保护作用;内层较疏松,富含细胞、神经及一些小血管。在紧贴软骨处的软骨膜内还有一种能形成骨或软骨的幼稚细胞(干细胞),呈梭形,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膜能保护及营养软骨,同时对软骨的生长有重要作用。
  
  五、软骨的生长方式(Growth Pattern of Cartilage)
  ()内积生长
  内积长生又称膨胀式生长,是通过软骨内软骨细胞的长大和分裂增殖,进而继续不断地产生基质和胶原,使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
  ()外加生长
  外加生长又称软骨膜附加生长,是通过软骨膜内层的骨祖细胞向软骨表面不断添加新的软骨细胞,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
  
  
  参考数据:
  软
  软骨(cartilage)由软骨组织及其周围的软骨膜构成。软骨是固态的结缔组织,略有弹性,能承受压力和耐磨擦,有一定的支持和保护作用。胎儿早期的躯干和四肢支架主要为软骨,至成体,软骨仅分布于关节面、椎间盘、某些骨连接部位、呼吸道及耳廓等处。软骨组织由软骨细胞、基质及纤维构成。根据软骨组织所含纤维的不同,可将软骨分为透明软骨、纤维软骨和弹性软骨三种。
  (一)透明软骨
  透明软骨(hyaline cartilage)分布较广,成体的关节软骨、肋软骨及呼吸道的一些软骨均属这种软骨。新鲜时呈半透明状,较脆,易折断。透明软骨间质中的纤维为胶原原纤维,含量较少,基质较丰富。
  1.透明软骨的结构
  (1)软骨细胞(chondrocyte):位于软骨基质内的小腔――软骨陷窝(cartilage lacuna)中。陷窝周围有一层含硫酸软骨素较多的基质,称软骨囊(cartilage capsule),染色时呈强嗜碱性。软骨细胞在软骨内的分布有一定规律,靠近软骨膜的软骨细胞较幼稚,体积小,呈扁圆形,单个分布;位于软骨中部的软骨细胞接近圆形,成群分布,每群有28个细胞,它们是由一个细胞分裂增生而成,故称同源细胞群(isogenous group)。同源细胞群中的细胞分别围以软骨囊。软骨细胞核呈椭圆形,细胞质弱嗜碱性。新鲜软骨的软骨细胞充满于软骨陷窝内。但在HE染色切片中,细胞收缩成不规则形,故软骨囊和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空隙。软骨细胞的超微结构特点是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和发达的高尔基复合体,还有一些糖原和脂滴,线粒体较少。软骨细胞主要以糖酵解方式获得能量。
  (2)基质:透明软骨基质的化学成分主要为嗜碱性软骨粘蛋白,它以长链的透明质酸分子为主干,干链上以许多较短的蛋白质链连接硫酸软骨素AC和硫酸角质素。这种羽状分支的大分子结合着大量的水,大分子又引互结合构成分子筛,并和胶原原纤维结合在一起形成固态结构。软骨内无血管,但由于软骨基质内富含水分(约占软骨基质的75%),通透性强,故软骨深层的软骨细胞仍能获得必需的营养。
  (3)纤维:透明软骨中无胶原纤维,但有一些由型胶原组成的胶原原纤维,它们呈交织状分布。胶原原纤维直径为1020nm,无明显横纹,其折光率与基质相近,故在光镜下不易分辨。软骨囊含硫酸软骨素较多,含胶原原纤维少或无,故嗜碱性较强。软骨囊之间则含胶原原纤维较多,故呈弱嗜酸性。
  2.软骨膜 除关节面的关节软骨外,软骨的表面均覆有较致密的结缔组织,即软骨膜(perichondrium)。软骨膜分内、外二层,外层纤维多,细胞少,主要起保护作用,内层纤维少,细胞较多,其中有些梭形小细胞,称骨原细胞,可增殖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的营养来自软骨周围的血管,并可通过软骨膜渗透至软骨内部,供应软骨细胞。
  3.软骨的生长方式 软骨有两种并存的生长方式
  (1)间质生长(interstitial growth):或称软骨内生长,是通过软骨内软骨细胞的长大和分裂,进而不断地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内部生长增大。
  (2)外加生长(appositional growth):或称软骨膜下生长,是通过软骨膜内层的骨原细胞向软骨表面不断添加新的软骨细胞,产生基质和纤维,使软骨从表面向外扩大。
  (二)纤维软骨
  纤维软骨(fibrous cartilage)分布于椎间盘、关节盘及耻骨联合等处。结构特点是有大量呈平行或交错排列的胶原纤维束,软骨细胞较小而少,常成行分布于纤维束之间。HE染色切片中,胶原纤维染成红色,纤维束间的基质很少,呈弱嗜碱性,软骨囊则呈强嗜碱性。
  (三)弹性软骨
  弹性软骨(elastic cartilage)分布于耳廓及会厌等处。结构特点是间质中有大量交织分布的弹性纤维,软骨中部的纤维更为密集。弹性软骨具有较强的弹性。

 

郭卜乐 CPO生理健康网 http://www.zgxl.net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