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学研究快讯

美首次绘制出艾滋病病毒衣壳蛋白结构图


为人类寻找艾滋病治疗新途径带来曙光 

转载自中国《科技日报》   日期: 2009-06-15     作者:刘海英 

http://www.stdaily.com

 

 

    图为构成HIV病毒衣壳的CA蛋白六聚物。

 

  本报讯《细胞》杂志611网络版刊发文章称,美国科学家采用X光晶体照相术,首次精确描绘出构成人类艾滋病病毒(HIV)衣壳的CA蛋白六聚物结构图,为人类寻找艾滋病治疗新法带来了曙光。   

 

  自1981年艾滋病首次发现以来,所有的治疗药物都瞄准了艾滋病病毒生命周期的关键步骤,如利用蛋白霉抑制剂阻断蛋白分裂,从而防止病毒的产生。这些药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延长患者的生命,但随着病毒抗药性的增强,其效用越来越不明显。   

 

  为此,科学家们开始寻求另外一种解决途径,希望通过阻碍病毒衣壳形成或摧毁病毒衣壳来削弱甚至杀死艾滋病病毒。但由于对HIV病毒衣壳的结构和形成机制没有更清楚的认识,科学家们一直无法找到相应的办法来达到目的。病毒衣壳是包围在病毒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由一定数量的壳粒组成。科学家们此前发现,HIV病毒衣壳是由大约250个六边形的蛋白团呈蜂窝状排列组合而成,其内包裹着病毒遗传物质。HIV病毒会绑定细胞表面受体,然后将衣壳转移到细胞的胞浆之中,从而感染人体细胞。   

 

  美国斯克里普斯研究所的马克•耶格尔教授和他在弗吉尼亚大学、犹他大学的同事一起,采用X光晶体照相术,第一次详细描述了构成HIV病毒衣壳的六边形蛋白体的高清分子结构,他们称这种六边形蛋白体为CA蛋白六聚物。研究人员发现,在CA蛋白六聚物中,六个氨基酸链的氮末端聚合在一起,形成六聚物的中心,而氨基酸链的碳末端则形成围绕中心的“软”带,起着连接相近六聚物的作用。大约250个这样的六聚物结合在一起,形成了病毒衣壳。由于起连接作用的“软”带非常柔软,所以这些衣壳的曲率并非固定不变。 

 

  通过观察,研究小组还发现了六聚物中相近CA蛋白分子的氨基酸氮末端与碳末端的连接方式,这对了解HIV病毒衣壳的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科学家找到干涉这种连接的方法。比如设计出能够插入关键位置的小分子,来阻碍衣壳的形成,或者使衣壳处于不稳定状态。而任何能够使病毒衣壳不稳定的东西,不论是阻碍六聚物的聚集结合,还是促成病毒衣壳的损坏解体,都会起到削弱甚至杀死病毒的作用。   

 

  该研究项目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和乔治 E•休伊特医学研究基金资助。

科技日报15-06-2009原文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