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论坛 > 人文社会

打嗝的后果很严重——奶牛少打嗝可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转载自中国《科技日报》 日期: 2007-08-27 作者:冯卫东

        奶牛每40秒钟就要打一次嗝,这可能不太“礼貌”,但对于奶牛的食物消化来说却是必须的。科学家们现在正在想办法让奶牛减少打嗝,因为奶牛打嗝时所排出的甲烷气体,是除二氧化碳之外的第二大容易引发温室效应”的有害气体。

        科学家指出,如果能够找到组织奶牛在打嗝过程中产生甲烷的方法,那将大幅度减缓地球温度持续升高的趋势,有利于人类的长久生存。

奶牛打嗝地球发热

        奶牛每天要消化约68公斤的青草、干草、青贮和9公斤的浓缩饲料。奶牛在消化食物时,各种微生物包括细菌、原虫、真菌和古生菌等,都在忙着打破其瘤胃内的纤维和其它营养素。奶牛在消化过程中会释放出氢气和二氧化碳,古生菌把这两种气体转化为甲烷,每头奶牛每天可产生最高达380升的甲烷,主要由打嗝排出。

        无味无色的甲烷气体是一种导致温室气体的重要原因。据美国环境保护机构的调查,甲烷对大气层的暖化效应较二氧化碳强21倍。每年全球反刍动物产生约8000万吨的甲烷排放量,约占每年人造甲烷排放量的28%。在新西兰,因为绵阳和奶牛打嗝产生的甲烷占引发该国温室效应气体总量的43%。在法国,动物打嗝产生的甲烷也占该国甲烷总产量的15%

        最近,日本国立禽畜和草原科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计算了牛肉生产对环境的影响,相关结果发表在《新科学家》杂志上。据介绍,生产一公斤的牛肉所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相当于36公斤的二氧化碳。换句话说,人类每食用一公斤的牛肉产生的温室气体,与一辆汽车行驶155公里产生的温室气体相当。

        面对全球范围内肉类需求稳步上升的趋势,如何才能组织奶牛打嗝呢?

千方百计减少打“嗝”

        英国科学家已开始一项耗资150万美元的政府科研计划,试图喂食奶牛利于消化高含量青草,以减少甲烷的产生。这些青草可为瘤胃内的微生物种群提供更为有效的均衡营养,从而将摄取大部分碳和氮转化为肉、奶、皮、毛。科学家们正在研究如何培育含有较高糖分的青草,以及怎样使它们在草场上长得更加茂盛。

        还有人建议在牲畜食谱中加入某些植物成分。瑞士苏黎士联邦理工学院动物科学系的反刍动物营养组建议,可加入额外的源于椰子、粉碎的亚麻籽或向日葵种子等脂肪,以及丰富的鞣酸和皂苷提取物。与抗生素不同,这些植物型添加剂对牛奶或肉类不会产生副作用。

        为了控制奶牛呼吸,研究人员将奶牛关在呼吸室中48小时后再喂食它们,然后每隔几分钟测量呼吸室中的甲烷浓度。测量数据表明,利用这种方法能够减少20%的甲烷排放。但这样做动物们似乎感觉不爽,它们不习惯吃更多的脂肪,皂苷的味道像肥皂,鞣酸则有些苦。

        此外,控制喂养的方法在有些地方也不太可能实施,尤其是在加拿大、巴西、澳大利亚、阿根廷和印度这样的国家。因为在这些国家,牧群都是在庞大的放牧地自由放牧的。

        德国霍恩海姆大学动物营养研究所的研究人员提出另一个办法。可以给奶牛喂食一个包子大小的药丸,里面充满降低甲烷的物质,这些物质在几个月的放牧时间里会逐渐溶解在奶牛的肠道内。

        英国威尔士大学农村科学研究所则正试验在奶牛的饲料中掺入大蒜。初步结果表明,此方法可减少高达50%的甲烷气体产生,因为大蒜直接攻击在奶牛的消化道中生产甲烷的有机物。但大蒜治疗法不仅引发奶牛口臭,而且会使牛奶和牛肉产生异味。在个别国家如瑞士,在奶牛的日常喂食中添加大蒜和洋葱则是法律禁止的。

        澳大利亚科学家提出的一个策略是不仅改变奶牛的饮食,而且还要将奶牛的消化道环境改造得像代数一样。袋鼠肚子中的微生物与奶牛截然不同,袋鼠的消化道卫生会产生醋酸来帮助消化,因此袋鼠不像奶牛一样排放甲烷。研究人员从东部灰袋鼠的肠道中分离出了211个细菌,希望通过筛选,确定哪些对消化天然牧草是最佳的。最有前途的一些细菌将被放在试验中进行培养,然后引入奶牛体内。

        如果这个方法能够获得成功,将来有一天,空气中的甲烷气体将大大减少。不过,那时的奶牛会不会看上去有点“袋鼠”的味道呢?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