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论坛 > 人文社会

悼师友-牛满江


日期: 2007-11-17 作者:释慧远

2007年的北京,暖冬,天气并不冷,但我的心却很冷,牛满江去世了。

118日凌展,亦师亦友亦莫逆、忘年交的朋友,美籍华裔科学家、生物学家、享年95岁的牛满江教授在北京逝世了。

原本不冷的北京,我的感觉一下子冷了起来。

心情沉重的赶去牛老的公寓住所,路上,心里其实希望一切不会是真的,希望一进门,见到的仍然是牛老的笑容及宏亮的声音,与一如即往的拥抱……

但是,进门,见到的是张教授(牛老的夫人)与牛老的女儿……

脑中剎那间一时空白,最不希望的,却的确已是事实。

张教授消瘦的身体颤巍巍的站了起来,挪动着脚步,老人眼中一下子充满泪花,喃喃的说:“大师……

麻利、开郎的张教授,与以前相比,步履阑珊……

拥抱着老人,大家都流着泪(原本努力的控制着,并不想让眼泪流出来),我可以感受到老人心里的悲痛与单薄身体的颤抖,心中抽痛,眼泪怎么也无法控制------我失去的是好友,她失去的却是相伴终身的伴侣。

人生总是那么的残忍,总是那么的不园满。

陪着牛老几十年,张教授她风风雨雨,春夏秋冬,中、美两地奔波着,无怨无悔,与精力充沛的牛老一同高负荷的运转着。

无数次,认真的牛老常因事急或其它原因错怪夫人张教授(也只能关起门对张教授发发脾气,不然,还能对谁发呢?),张教授总是不言不语的承受着。有时,我实在……,对牛老说:“牛老,您太冤枉张教授了,您不能这样,张教授也这么大的年纪了,她从不违忤您,如果是别人,老早受不了”。牛老总是说:“我年纪大了,总想赶快多做点事,能为人类多作点贡献,我急呀,我又不能怪人家,只能对葆英(张教授的名字)发发火”。

牛老的率性与张教授的宁静、贤淑配合,我想,可能是两位老人长寿的原因之一吧。

张教授的温文气质与待人品德,我认为,是中国传统女性与现在女性的完美结合。

现在,牛老去世了,他终于能够安静的休息,但伴他终生的夫人葆英却仍需常常承受内心的悲痛,好在,还有孝顺的女儿与外孙能常相伴她左右……

牛老生在中国,去美国己数十年,近三十年,却年年都回到中国;今天,牛老去世了,他是真正做到了生于斯,死于斯。

他回到中国,为的是能为中国、为人类做点事(也的确做了很多事,知情的人都知道,不知情的人,不知道也罢)。

共同的愿望也是使我们成为莫逆之交的原因之一吧。

他对科学的热情,总是有那么一份童真,很多次,他都对我说“我去把你的SDTL生命因子研究介绍给有关……”。虽然他愿意,他高兴,但是,你忍心让一位90多岁的老人去邦助自己吗?我不忍心!因为我们是朋友,在我心中,他是前辈,也是老师,他不应邦我任何事,我但愿能些许邦助到他,心慰也。

古语道:人活七十古来稀!两位九十余岁的老人,年年往返万余里,几十小时的飞机里程,几十年如一日,只不过为了一个心愿:科学、祖国与人类。

不知多少次,曾倾听牛老哽咽的倾吐:“我年纪己大,但身体还行,脑筋还行,还能做实验,我真希望能多有几个人,能多做些实验……

但是,他现在什么都不用再做了,他累了,他终于能够好好的休息了……他永远的休息了“春蚕到死丝方尽”。

数十年来,他几乎天天都去实验室。

当天下午,他还在实验室里做着实验(有些人,可能觉得难以思议,95岁的老人,还能做实验?),但事实就是如此,他对科学的探索、对科学的执着,是使我敬佩的原因中之一。

当天下午,实验室中,他对夫人张葆英说:“我觉得越来越冷,很累,送我去医院好吗?”。他是从来不会主动要求去看病的老人,现在却主动要求去医院。

躺在医院,呼吸已困难,凌晨240分,他永远的睡着了,他已95岁,他真的累了……

他所做过的、走过的、笑容、学问、成就、等等一切都永远的留给了人们,正如他对我所说的:“我的生命,就是为了科学,为了探索”。

在一个公开的场合,他说:“我是信基督教的,你是出家人,是信佛教的,但不同的信仰并没有阻止我们成为好朋友,因为我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愿将身心献科学,献人类,为科学而探索”。

是的,正如牛老所说的,他做到了,他已将身心献给了人类,献给了科学。

我尊敬他,怀念他,他对RNA的一些见解使我受益良多,他对科学的探索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如他所说,他是研究大分子的,我是研究小分子的,虽有所不同,但都是研究生物分子,都是从事科学研究(其实一些RNA也是小分子),共同的目标,使我们成为朋友。

他是我的前辈,是我的老师。逝者虽己去,但却永在心中。

吾心祝愿------张教授,保重!一切尽在无言中。

吾心祝愿------牛老,走好!

我送上一对鲜花编织的花圈。

还有两付挽联,以表我的追思:

探讨探索探科学 享年九五尊

亦师亦友亦莫逆 痛失忘年交

 

九十五岁月 学用中西架桥梁

三十余光阴 年年归国尽心力

 

                       释慧远  20071116日于北京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