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站导航 | 联系我们
中文繁體 | 中文簡体 | English
  首页 > 论坛 > 人文社会

科學家不平凡的妻子


转载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日期: 2008-07-07 作者:周鸿雁
科学家不平凡的妻子
———记著名生物学家牛满江的夫人张葆英
        ■周鸿雁

        美籍华人牛满江教授的名字,正如同他对人类科学事业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一样,早为世人所熟知,所敬仰。然而他夫人张葆英教授却鲜为人知。
        张葆英,原籍湖北咸宁市石桥乡张冉村人。父亲张辉才,早年毕业于中央神学院,是基督教牧师,后到一所教会学校任校长。据家乡人介绍,张辉才先生极有才华,又擅长诗作,并着有诗集数本出版。其夫人生有5男2女,张葆英排行第四。1920年,张葆英出世不久,生母即过世。
        张葆英从小跟奶奶一起住在汉口。稍大,便随父在湖南岳阳圣公会小学读书。8岁进入武昌教会学校———圣希理达女中附小住读。高中期间,葆英虽是班上年纪最小的学生,但她天资聪颖,幼年便显露其才华,各科成绩都不错,尤其是她的英语功底比较扎实。除正式学业外,葆英还酷爱声乐和文艺,并有一副天然的好嗓子。后来,葆英进入了华中大学中文系。刚读了一年,就发生“七七事变”。1938年夏,华中大学迁到湖南长沙,后又辗转到广西桂林。1939年后,又先后迁到云南昆明和大理。张葆英毕业后在昆明中正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任助教。不久,该医学院迁到贵州黄果树。当进入第二学期的时候葆英转到寄生虫教研室当助教。在这里,她第一次结识了从西南联合大学来医学院任胚胎学讲师的牛满江。
        那时,葆英是教师队伍中最年轻的女性。因工作关系,她与牛满江往来接触甚多。牛满江学识渊博,待人诚挚,性格憨厚,葆英无论在工作或学习上有什么为难之处,总爱向牛满江请教;而牛满江总是热情帮助,有求必应。因此,葆英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上,都得到了牛满江兄长般的关怀和照顾。随着岁月的增长,他们之间的感情也与日俱增,共同的事业和共同的志向,终于酿造出甜蜜的爱情。
        1943年,牛满江幸运地获准出国留学。就在牛满江行将离开祖国前夕,他们终于结成一对伉俪。
        牛满江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经过两年多的艰苦努力,终于获取博士学位。
        1946年8月,张葆英带着两岁的女儿漂洋过海,辗转赴美与牛满江团聚,并同时受聘于牛满江所在的斯坦福大学生物系任研究助理。为了共同的奋斗目标,为了全身心地献身于科学事业,张葆英决心继续深造。当生活安定下来之后,张葆英便将女儿送进托儿所,自己一方面作助教工作,一方面继续修业,刻苦攻读硕士学位。她白天黑夜不回家,常常连周末和星期天也在实验室里度过。她以东方女性特有的勤劳和韧劲,咬紧牙关,克服重重困难,艰苦攀登,终于在1948年攻下了硕士学位。
        新中国建立初期,许多在异国他乡工作的海外游子,因恋乡心切,纷纷回国。当时,张葆英和丈夫牛满江也准备回到故土报效祖国。不料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二年,由于爆发了朝鲜战争,中美两国严重对峙。从此,他们归途阻隔,山重水复,与祖国亲友音断信无。殊不知这一晃便是20余年。
        1973年,中美关系解冻后,张葆英和牛满江教授犹如望断秋水地持续了20多年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了,于是,他们夫妻迫不及待地随同以史密斯教授为首的美国科学家访华团到中国访问,受到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切接见,中科院院长郭沫若、副院长竺可桢都在座。会见时,周总理以他那富有外交家的风度,和首批美国科学家访华团成员亲切交谈,并合影留念。接见完后,当送出访华团时,总理又特别留下牛教授和张葆英,再三殷切地勉励他们:“要为中国的建设多出力。”最后,总理亲切地问起牛满江和张葆英教授两人在国内的祖籍,当得知他们一个属河北,一个属湖北后,一贯幽默睿智谈吐风趣的总理,不禁笑着对他俩说:“好啊,长江黄河汇合到一起了。”
        后来,张葆英还特地把自己珍藏着的在北京被周总理接见时的照片,作为珍贵礼物馈赠给亲友,让大家都来分享他们这一幸福时刻。
        如今,张葆英和牛满江教授,虽然都已年迈,然而他们“老骥伏枥”,对科学事业仍孜孜不倦,每年都要用半年以上时间到中国各地讲学。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0年06月14日第十版)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1 页  共 1 页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 察看评论或转发

 

  :: 新闻媒体
 
  :: 图片资料库
 
  焦点
:: 如何提升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成功率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中医药的「性味」与小分子药物
:: 我为什么弃西从中
:: 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不可忽视颈椎病
:: 传媒 --- 退化性关节炎
:: SARS病人使用SDTL疗法现身说法
:: SDTL生命因子可解决高原缺氧难题
:: 取消中医药不智,但「三效瓶颈」有待突破
:: 马来西亚生物学界、马六甲州政府代表团访问释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工作交流简报
:: 纳米小分子--将成药物研究突破口
:: 港发展生物研究 恢复青春
:: 人类与疾病的战争/ 释慧远
:: “SDTL生命因子”:生命科学的突破与应用——访著名分子医学家、生物科学家释慧远教授
 
  最新消息
:: 最后一块基因“拼图”揭开哪些生命谜团
:: 国新办“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发布会聚焦药品监管五年31个中药新药获批上市
:: AI制药或将终结药物研发“双十定律
:: 国家发改委就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征求意见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 《中国经济周刊》
:: 通告-《䆁慧远(国际)生命科学基金会》改名为《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 港科研机构推治疗H7N9新方法
:: 港府优化政策促科技创新
:: 世界选择了中医药 ——首届中医药全球大会盛况空前
:: SDTL生命因子 —— 对中西医药现代化的突破与挑战《中国经济周刊》
  --> 更多消息...
    联系我们   |   意见与建议   |   我要投稿   |   我要留言   |   收藏本站
Copyright © 2008 香港(国际)生命科学学会。 本网站所有发表文章,仅代表个人意见,并不代表本会立场!